业界大咖共话网络生态:内容创作应追求流量,但不能只求流量
“如何做出有价值的内容?”
“如何正确地看待流量?”
(相关资料图)
“监督性报道和网络正能量如何平衡?”
“人工智能会让媒体人失业吗?”
诸多热点话题都可以在这场名为长三角网络生态建设论坛的圆桌对话中找到真诚的答案。
8月28日至29日,2023年安徽网络文明大会在合肥召开。29日上午,作为本次大会分论坛之一,安徽省委网信办和澎湃新闻共同举办了长三角网络生态建设论坛。
论坛邀请知名新媒体总编、相关领域专家、自媒体大咖等,以“共建网络生态,共享文明未来”为主题,围绕内容生产、流量经济、舆论监督、人工智能等当下热点话题,展开了一场圆桌对话讨论。
圆桌对话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罗振宇 图内容价值在于满足用户需求“如何做出有价值的内容?”主持圆桌对话的澎湃新闻首席评论员沈彬,开场便抛出了一个业界关心的话题。
做有价值的内容难,做有商业价值的内容尤其难。作为商业种草平台中的顶流,小红书近年来表现十分抢眼,愈发有变成“大红书”的趋势。
“小红书这十年发展得确实非常快,现在月活达到2.6亿。”小红书副总编辑朱厚真说,但小红书现在还不能称为“大红书”,不论是用户体量还是平台建设,与其他互联网平台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而且小红书依然希望成为用户心中“小而美”的社区,慢慢跟随用户的心意和需求生长,而不刻意追求成为“大而全”的互联网平台。
朱厚真说,小红书起步于7本关于境外的购物指南,第一个宣传口号是“把旅行装进你的购物袋”,致力解决人们跨境不知道买什么的痛点。现在,小红书的宣传口号是“你的生活指南”,有一句话叫“遇事不决小红书”。小红书影响着80%用户的消费决策,60%的用户把小红书当作一个搜索软件在用,小红书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平台。
“小红书一直在追求满足用户的需求。”朱厚真总结说,这或许是小红书取得成功的秘诀所在。
追求流量但不能只追求流量
流量,是网络生态中避不开的话题。好内容如何收获大流量,也一直是内容创作者的一大痛点。
“流量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流量万万不行,但只有流量也是不行的。”第一财经副总编辑张志清说,今年是第一财经成立的二十周年,作为一家专业的财经媒体,为了大流量报道一些耸人听闻的故事,不是他们所追求的。
“现在网上经常说‘建议专家不要建议’,某种程度上专家变成了网络舆论的一个爆点。”张志清说,对财经媒体而言,应该重视事实传播而不是情绪传播,专家观点的论述,不是一个单点化的引爆,必须要有完整的阐述,“在整个内容生产过程中,这是我们始终保持警惕的一点”。
在张志清看来,机构媒体最应该掌握的是议题设置能力,这是机构媒体的看家本领,不能把议题设置拱手交给社交媒体来做,否则舆论就很容易被带节奏。那么,机构媒体该如何设置议题?张志清建议,可以主动抛出一些评论观点,例如澎湃新闻的“马上评”栏目就做得非常好,“所以,我们现在很重视社论,我们希望通过评论的方式,亮出第一财经对专业话题的专业认知”。
媒体呈现真相也是“正能量”
在监督性报道和网络正能量之间,如何做好平衡?
“把追求新闻的真相,当成网络的负能量,这是一个误解。”面对略显尖锐的提问,成都商报社(红星新闻)新闻总指挥蒋勇如是回答道。
成都商报创刊于1994年,1999年借壳上市,成为中国报业第一股。2017年,红星新闻创立。2019年,成都商报和红星新闻整合为“一套人马,两个品牌”。红星新闻可以说既是传媒界的老兵,又是势头正猛的生力军,近年来做了不少的监督性报道。不过,在蒋勇看来,监督性报道并不等于负能量或是网络舆情,媒体呈现事实真相,也是一种“正能量”。
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监督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
“墩墩舆情课工作室”公众号主笔、《舆商思维》一书的作者赵华奇则认为,面对网络舆情,一味回避并非正确应对方式,只有将人们在网络舆情事件发生时的心态读懂,并且加以技巧性引导,才能真正在对话和沟通中化解矛盾、凝聚共识。
人工智能会让媒体人失业吗?
今年,ChatGPT突然爆火,引发了媒体对人工智能的普遍关注。在圆桌对话中,围绕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会嘉宾也展开了交流与探讨。
传播大脑科技(浙江)股份有限公司,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共同发起,是一家提供专业媒体解决方案的科技型产业公司。该公司副总经理兼CTO张健认为,“平台=内容+技术”,目前内容是受到监管的,为构建风朗气清的网络生态,未来技术也应当受到监管,他建议,可以对技术人员出台信用备案机制,以防止技术被用于违法犯罪。
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从业者是否会被机器取代?这一问题引起了在场不少媒体人的共鸣。张健认为,如果单纯只是做简单的内容编辑工作,未来肯定会面临失业;但在复杂的内容创意方面,相对机器人类仍有胜算。他表示,期待今后能够打造一些适用于媒体行业的AI大模型,帮助媒体从业者利用技术生产更多的优质内容,助推媒体融合改革。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