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 | 24小时服务不打烊!市应急局为1783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一对一服务
6月26日,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青岛市应急局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保安全、促发展十条安全生产举措。除此之外,青岛市应急局还回答了媒体的提问。
【资料图】
办理5237项,实现贸易额214.5亿元
建立“1+21+N”宣教培训服务体系。“1”就是市安委会,“21”就是21个市级层面的专业委员会,“N”就是N名专家,青岛市应急局以这种模式由监管执法人员、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安全专家、法律顾问和健康公益组织专家组成安全生产与防减救灾宣讲团,每月确定一个主题,采取“云上直播”、集中培训等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组合的培训,针对事故易发的行业领域有针对性地进行订单式的培训。
创优“政保双联”事故预防体系。重点是“一个机制、一套指南、一项活动”。“一个机制”就是事故预防联动机制,联动的三方面是指高危行业领域监管部门加保险机构的监督管理部门以及保险机构。“服务指南”就是“1+X”差异化服务指南(“1”指规定的服务事项,“X”指个性化服务事项)。“一项活动”就是指“惠企助安”公益活动。
深化行政审批“精致化”管理。主要做了5个方面工作:一是扩大“秒批+承诺制”实施范围,对无需进行现场核查和法定公示的事项全部实施“秒批”服务。二是市级及以上项目提前介入,主动开展“嵌入式”“订单式”服务指导。三是建成涉企行政许可事项全流程数字化审批服务场景。四是编制应急管理行政审批“精致化”管理制度文件汇编。五是动态调整发布应急管理政务服务事项实施要素、办事指南。
实行说“不”事项提级管理。重点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按照“不说不能办、只说如何办”的原则,对服务对象诉求不得说“不”;二是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按照予以办理答复,对难以办理的相关事项,未经请示上一级领导不得直接说“不”;三是向社会公开市级和各区市应急管理行政审批负责人联系电话。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在有效期限内已办理危化品经营许可证5237项,通过统计的情况来看,这5237项办理的新增企业实现贸易额214.5亿元,新增利税2.37亿元。
帮助企业查找解决隐患1.5万项,企业满意率达到100%
保险服务安全生产事故预防是利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出的“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推动安全生产治理向事前转型”的一项有益探索。从去年以来,安监局和银保监局在安全生产、风险预防和隐患排查治理,简称“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这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举措,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安责险服务企业事故预防工作实施办法》和《“政保双联”推动安全生产事故预防专项行动方案》。在这里面重点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规范治理的内容。首先将安责险事故预防的规定动作从“6选1”改变为“6必选”,确保保险机构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服务能够兜住安全底。二是增加了费用的投入。将安全生产事故预防的费用从全国各地例行的10-15%,提高到20%,进一步增加了安全生产保险费用服务企业事故预防的资金投入。三是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在“6必选”基本服务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需要可以为企业提供“6+X”个性服务,解决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控制不同的个性化需求。
开展的第二项工作是进一步健全多元的治理体系。由“政府+企业”二元治理结构转变为“政府+保险+专家+科技”的多元治理模式。编制了“1总则8细则”的技术服务规范和“1+X”差异服务指南。开展了“暖冬惠企”公益服务,为1783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一对一的会诊服务,帮助企业查找解决隐患1.5万项,企业的满意率达到100%。在国家规定的八大高危行业领域的基础上,青岛试点将危险性较大的涉爆粉尘、涉氨制冷企业和公众聚集场所电梯纳入安责险的投保范围。在此基础上探索“主险+附加险”的统筹安责险、灾害民生险等多个险种的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多重安全保障。
第三项工作是进一步夯实治理的基础。整合青岛市的保险资源,成立安责险试点工作联席会,人保、国寿财险、太平洋保险、平安保险等13家保险机构共同为企业开展安责险事故预防服务工作。加大奖补的力度,对投保的高危企业实施费率40%的补贴,提高企业主动投保的意愿,特别是在疫情影响期间,连续三年利用奖补政策、延长服务期限等办法,切实减轻这些企业的安全生产负担。另外开展科技助力,打造安责险数据信息化平台,实现政府、保险机构和投保企业安全生产数据的共联、互通有无,并且通过信息化平台开展线上培训,从去年底到现在累计培训企业21276家次,线上答复咨询756家次。
通过安责险事故预防服务实现了政府监管与保险机构、市场服务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三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是服务的监督更加严格,对保险机构每年开展一次事故预防服务评估,对只扩面不提供服务的保险机构纳入“黑名单”管理,严查服务内容缺失、弄虚作假等行为。二是减量的重点更加突出。通过安责险事故预防服务,突出抓好安全生产的关键少数,尤其是企业负责人。去年以来,累计为培训企业负责人5565人次,重点解决企业负责人不会干、不想干等问题。第三个转变是服务手段更加优化。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实行了拓展保障范围、延长保险期限、调低保费等六项措施,助力企业解难纾困。在疫情防控转段、集中复工复产这一安全生产事故比较多发的时期,通过安责险协助300家重点工贸企业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为企业提供扎实的安全生产保障。
“秒批+服务制”“三零e办”“嵌入式服务”......提高审批效率
青岛市应急局围绕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将行政审批“精致化”管理作为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先后推出了“秒批+服务制”“三零e办”“嵌入式服务”等创新举措,不见面审批数量大大增加,审批效率和服务效果日渐明显。
今年,为进一步深化作风能力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给企业和群众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行政审批服务,根据《青岛市应急管理局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意见》,在这个基础上青岛市应急管理局又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措施,5月23日印发了《青岛市应急管理局行政审批便民服务九条措施》,从“放”“管”“服”三个方面制定了优化营商环境的配套措施。
一是加大“放”的力度,通过扩大事项实施范围使“秒批+承诺制”服务扩能增效,通过环节优化整合促进审批时限再压缩等措施,让“放”能放出竞争力和创造力,使优化营商环境“有深度”。
二是健全“管”的机制,通过引入化工过程全生命周期本质安全技术(IST)检查表配合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许可审查,建立安全风险靶向审核机制;通过AI赋能实现电子证照与传统纸质证照“同发放”“同效力”“同认可”;通过向社会公开工作电话,通畅咨询、投诉和举报路径,让审批行为“曝晒日光浴”,零距离接受群众的监督,让“管”能管出公信力和高效能,使优化营商环境“有力度”。
三是提升“服”的质效,通过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全流程数字化审批服务场景建设,实现“三零e办”无感智办;通过实施“订单式企业服务直通车制度”主动上门找需求、送服务,实现开门纳谏、敲门问需;通过24小时服务“不打烊”和群众诉求不得说“不”的制度,实现“全天候服务”常态化,树立“店小二”形象,让“服”能服出吸引力和智慧化,使优化营商环境“有温度”。